学术观点 王立非、李昭:中美日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建设对比与启示

研究领域:外国语言学、商务话语、语言服务、翻译经济。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协作组组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副组长、教育部商务英语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北京市商务英语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曾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香港等多所高校研修和讲学。

近年来,我国在应急管理方面不断加强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但在应急语言服务方面,尚没有一套有效的应急机制和预案。随着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的正式成立,应急语言服务建设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国际社会上,美国、日本等国家也在不断加强本国的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其国家语言服务团的建设历程和应急语言服务的提供模式、产出成果等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旨在简要分析中美日三国语言服务团的建设情况,通过对比三者的创建历程、服务案例等具体信息,归纳美国、日本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各自优势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为我国应急语言服务的研究和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的进一步建设提供参考。

王立非,李昭.中美日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建设对比与启示[J].语言服务研究,2021,1(00):17-32.

新冠疫情、南方水灾,2020年我国在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及处置上有令人瞩目的表现。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交提案,呼吁在《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加入应急语言服务内容,制定国家突发公共事件语言应急机制和预案或加入应急语言服务内容,在十四五规划中加入应急语言能力建设相关内容,建立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北京语言大学,2020)。目前,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建设得到了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和社会关注。5月26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正式发文委托北京语言大学筹建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秘书处。6月24日,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筹建工作组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12月8日,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筹建工作推进会召开。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建设在我国尚属首次。

随着我国应急语言服务团的组建与发展,从哪些方面提升国家应急语言服务能力,服务团未来工作重点如何进而细分,在讨论这些问题以前,可以先将“国家应急语言能力”的内在和外化进行梳理。

李宇明(2020)将“国家应急语言能力”定义为“国家运用语言处理国内外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并指出其建设目标在于“提升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语言服务水平,满足国家应急行动的语言需求,充分发挥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和重建时期的语言功能”。

国家应急语言能力(National Emergency Language Capacity)可以根据国家应急语言能力的事前储备和事中的有效应用,分为国家应急语言储备能力和国家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前者是国家应急语言能力的内在,做到“平时备急”,是能力建设的基础和根本;后者是国家应急语言能力的外化,做到“急时不急”,是能力建设的最终目的和检验标准。

在无紧急事件发生时,国家应重视法律法规的调研和制定、鼓励学界学者进行理论方法研究、重视高校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和社会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库的建立、推动应急语言服务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与研发等,提升国家整体应急语言储备能力。但是如果只有储备,而在紧急事件发生时对于资源、人才的调用能力不足,事前所做的所有准备也将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所以在突发事件的应急语言服务中如何有效实施应急预案、高效管理与调配语言服务人才、整合社会资源等能力同样重要。只有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平时备急增储备,急时不急强服务”。

在国家应急语言能力建设方面,美国开始较早,其“国家语言服务团(NLSC)”自建立发展至今已有近15年历史,在人才培养、人才调配等方面可以为我国提供借鉴。而日本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性,国内灾害应对经验较多,以奥运会筹建为契机成立的“日本多语言应对协会”在多部门联动、社会资源整合等方面同样可以为我国提供参考。笔者通过对比分析中美日三国语言服务团的组建历程、服务案例等,以期为我国应急语言服务研究和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的建设提供启示。

2001年9月11日后,美国国防部意识到提高政府多语言服务能力的重要性,提出要培养一支由深刻了解区域文化并精通其语言的专家组成的专业团队,以期能够在需要时,迅速为相关部门和人员提供语言服务。2002年,根据国家安全教育计划,美国国会开始进行组建公民语言储备团(Civilian Linguist Reserve Corps)的可行性调研。2006年,国防部开始负责管理公民语言储备团各项事务,项目名称变更为“国家语言服务团”(滕延江,2018:33)。2013年,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签署《201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授权NLSC为永久机构(庞超伟、杨波,2016:2)。

NLSC旨在建立一支高素质、国际化的语言团队,在联邦机构应对国家安全事件、国内外危机和突发状况时提供应急语言服务,同时在日常多语言情境下提供专业语言服务。发展至今,现有志愿者1万余名,涵盖414种语言,成员以其专业的语言技能和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识为美国国防部和联邦政府其他部门在战斗行动、灾害应对、国际紧急事件响应等方面提供了优质服务,为美国国家应急语言服务能力的建设和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美国国家语言服务团以服务国家安全为主要使命,通过专业的语言知识和丰厚的文化背景和区域知识储备,为美国政府各部门在快速应对各类事件中提供优质服务,受到广泛认可。其服务领域包括:活动记录转录、口译、笔译、质量审查、语言训练教学、文化背景培训、区域知识咨询等。

2019年,服务团顺利完成72项任务,涉及34种语言。经典案例包括:为美国陆军在卢旺达迦比罗的军事维和行动提供法语服务,在塞内加尔达喀尔为美国大使和美国陆军非洲总指挥官提供语言服务等。美驻外官员表示,NLSC成员的专业表现对于任务的成功“至关重要”,NLSC成员的“最高保密权限(Top-Secret Security Clearance)”更是“锦上添花”,因为可以放心让他们在现场执行更多任务。

日本多语言应对协会是2014年3月19日设立,隶属于东京奥运会及残奥会筹备局的国家语言事务管理机构,旨在通过与多部门的深度合作,为本国居民和国际访客打造“无障碍语言沟通环境”。其首要目的是协助奥组委开展语言环境建设、语言管理、多语言支持等工作(顾晶姝,2020:73),在奥运前、中、后期持续为本国国民和国际访客在日常提供便捷的语言服务,在紧急状况发生时提供高效的应急语言服务。2014年7月推出官方网站,联动相关部门汇总多语言支持政策和相关资料,整合防灾应急资源以供查询,同时实时发布多语言支持相关的各类热点信息。

协会设有交通分科会、道路分科会、观光及服务分科会和零售项目团队四个部门,分别由东京都行政机构城市管理局、建设局、产业劳动局和日本观光旅游协会协助管理。目前共联动68个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32家行业协会和民间团体,形成了国家辐射地方、政府力量带动民间助力的联动并进发展模式。

协会自设立至今已举办9届秘书处大会,每次会议除主要涉及的章程修订、各部门工作汇报、多语言支持经典案例分享等内容外,自2015年以来,每次会议都会有专门针对“防灾救灾”“医疗急救”“预警避难”等应急语言服务内容的讨论和汇报。

协会联动各相关部门关注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建设,在已有的应急措施和相关资料基础上,共同推进多语言版本的推出。例如,在2015年,多语言应对协会联合东京都政府发布《防灾多语种指南——东京防灾》。在2018年12月,联合国土交通省观光厅发布多语言版本的《灾害等非常时期外国人士安全应对指南》,介绍了灾害等非常时期外国人士寻求帮助的途径,电话、网站、手机APP等。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日本多语言应对协会也积极响应,在网站首页及时更新汇总了相关部门如内阁官方、东京都生活文化局等发布的疫情信息,并为外籍人士寻求多语言支持提供查询帮助等服务。

2020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教授张博建议,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中纳入应急语言服务内容;制定“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语言服务机制和预案”;将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建设纳入国家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由国家语委牵头组建应急语言服务团,搭建国家级统一平台,统筹整合资源力量,系统推进应急语言服务体系构建,提升应急服务效率和质量(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020)。

5月26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正式发文,委托北京语言大学筹建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秘书处。6月24日,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筹建工作组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12月8日,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筹建工作推进会在北语举行,提出“平时备急,急时不急”和“共建共享”的理念。

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在教育部、国家语委的指导下,北京语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于2月10日组成“战疫语言服务团”,研制出《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疫情防控外语通》《疫情防控“简明汉语”》《战疫应急语言服务报告》等语言产品,为疫情防控做出贡献(李宇明、赵世举、赫琳,2020)。在国内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秘书处和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自10月23日起开始通过Twitter等渠道发布多语种卫生防护知识和新冠疫情防控常识,为全球战疫提供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

各大高校也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关注应急语言服务建设。西北师范大学于6月23日依托外国语学院成立应急语言服务团,旨在发挥语言专业优势,打造一支平战结合、反应迅速、作风过硬、专业精湛的应急语言服务队伍,在涉外交往应急事件提供精准语言服务(西北师范大学,2020)。天津外国语大学于7月16日成立“一基地三库”,即天津市应急外语服务人才库、应急外语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应急外语服务研究院和应急外语服务多语种语料库实验室,将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搭建应急外语服务多语种语料库平台,并于12月9日召开首届应急语言服务发展论坛。

综上,三国应急语言服务团的建立均旨在为本国应急语言能力的提升提供助力,不同之处在于美国NLSC侧重为政府内部提供服务,在志愿者审查与管理、志愿者长期能力培养等方面值得我国借鉴。日本则侧重整合调用政府各部门和民间团体等现有的应急语言服务资源,在应急语言服务技术产品研发等方面可以为我国提供参考意义。

语言服务尤其是应急语言服务具有频率低、任务急、时间短等特点,所以比之建立一支全职队伍,全志愿者这样的运作模式既以更低的成本满足了政府机构或军队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又充分利用了国家外语人力资源储备,提升了政府机构的应急反应能力(庞超伟、杨波,2016)。

随着志愿者数量的增加,如何提升志愿者的背调和审查效率,如何高效匹配志愿者和应急语言服务任务,如何培养提升志愿者相关能力,NLSC在回答这些问题上,可以为我国提供借鉴。

NLSC与国防人力资源部(Defense Human Resources Activity,DHRA)合作,通过大数据支持,简化注册志愿者审查的联邦化流程(Federalization Process),更快更高效地审查新注册志愿者,确保其背调符合政府特殊雇员(Special Government Employees)要求,为政府各部门提供安全、高效、高质的服务。

同时,通过开发“战力结构预测工具(Force Structure Planning Tools)”优化任务人员分配,整合分析任务的历史数据、相关部门意见以及事务专家的意见,预测项目完成和后续跟进需要的联邦雇员人数,做出更具战略意义的招募和联邦化决策,为其向政府各部门提供稳定可持续的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NLSC同时关注志愿者个人能力的不断提升,通过网络课程、培训手册等为其提供各类学习资源,包括语言技能、国防常识、区域文化、应急技能等。而丰富的免费课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社会语言人才注册成为志愿者的热情。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志愿者的应急服务能力,NLSC推出了为期两年的培训计划,由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和美国红十字会的讲师联合指导,以确保NLSC志愿者们能够定期接受应急准备训练,了解国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规定和举措,进而可以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迅速响应并提供专业服务。据统计,2019年,超过700名志愿者接受了NLSC提供的个人针对性培训。

对比美国国家语言服务团招募并培养“全志愿者”团队,由专业志愿者为政府各部门提供高质量语言服务来看,日本多语言应对协会并没有庞大的志愿者储备支持,与其说是多语言服务提供部门,定义为多语言服务协调部门更为准确。

由于日本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总务省《地域多文化共生推进计划》(2006)要求各地“在日常注重对外国人士进行防灾教育和防灾训练,提供多语言防灾信息”(陈林俊,2020:72)。各地方多设有国际交流协会和各类民间团体,国家整体应急能力水平较高,应急资源相对完备。例如东京都“防灾语言志愿者”计划,公开招募志愿者定期开展集中研修。根据东京都生活文化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在东京都登记的防灾语言志愿者共810人,涉及17种语言。2019年度东京都针对防灾语言志愿者组织了8次集中研修,内容包括东京都防灾政策、翻译技巧、灾害对策、简明日语等。

所以就应急语言服务方面来说,多语言应对协会更侧重在已有各类资源基础上,进行整合汇总,联动各政府部门和民间团体关注多语言需求,将已有的日语资源翻译为其他语言进行发布,提供多语言支持。

协会目前涉及68个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32家行业协会和民间团体。通过资源整合和联动合作,多语言应对协会将相关材料整理汇总后在官网进行了统一发布,方便查询使用。包括厚生劳动省2014年3月发布的《外国人医疗用语多语言材料(看病问诊、住院申请等)》,内阁办公室2015年10月发布的《地震预警、海啸预警多语词典》,茨城县2016年3月发布的涵盖中文、英文、西班牙语等10种语言的《多语言防灾救灾应急指南》,京东多元文化中心开发的“多语医疗问诊系统”等,为日本应急语言服务的升级和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日本多语言应对协会倡导“提高信息通信技术在语言服务中的使用率,通过科技手段提升整体语言应对能力”。每年都会推动组织和召开“多语应对与信息通信技术化推进论坛”,通过参会企业和相关领域专家的深入探讨,交流和展示语言服务中的前沿技术。

例如2018年的第八届论坛上,由小平市地域振兴部支持,轻松日本旅行研究会和日本国立情报通信研究机构(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NICT)共同研发的“多语言语音翻译系统”引起广泛关注,该系统支持31种语言文本翻译,支持18种语言输入和15种语言输出。通过在小平市的试点运行,2018年11月,总务省下属日本国立情报通信研究机构正式推出VoiceTra应用程序,并对公众开放免费下载。该应用程序提供包括日语、英语、中文等31种语言的在线文本翻译,语言实时翻译由之前的15种语言输入识别增长至16种,语言输出18种,数据库依然在持续更新中。

应急语言服务团的成员构成可借鉴美国语言服务团模式,由政府和本领域专家学者组成核心团队,负责应急语言服务的规划制定、资源协调等工作。进而建设一支由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和高校外语人才组成的志愿者团队。

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可根据应急语言服务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综合培养学生的应急语言服务意识、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设立应急语言服务特色方向,如应急语言服务管理、应急服务翻译、应急语言大数据分析等。开设应急口译、应急笔译、应急术语管理、应急语言技术、国内外安全管理标准、疫区防护与救护等课程(王立非、任杰、孙疆卫、蒙永业,2020:27)。

同时,仅依靠高校培养外语人才仍无法满足应急语言服务团在公共突发事件应对时的多语种的需求。美国国家语言服务团志愿者注册超1万人,涵盖语言种类达414种,而我国开设语种最多的北京外国语大学,至2020年共获批开设101种外国语言课程。所以,在推进高校课程设置,培养应急语言服务人才的同时,可以通过语言普查、号召注册志愿者等方式,了解民间非通用语使用情况,将更多的非通用语人才录入人才数据库,同时为他们提供上述各类应急知识培训课程,使其从简单的“会说两种语言的人”成长为“能够提供专业应急语言服务的双语人才”。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机器翻译的发展和应用也突飞猛进。例如在此次抗击疫情中,科大讯飞为俄罗斯医护人员和机场海关人员免费提供便携式“讯飞翻译机”,提高了沟通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得到俄罗斯卫生部和莫斯科市政府的高度认可(科技媒体DoNews,2020)。

应急语言服务团可以通过召开行业论坛、推动产学研共同研发等方式,参与并推动行业科技发展,提升全行业应急语言服务水平。推动语料库建设,搭建技术共享平台,培育应急语言技术引领企业,鼓励技术创新,推动应急语言服务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技术产品的不断涌现。

在应急语言服务团成立之前,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行业在过往的公共突发事件应对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也沉淀了许多成果,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联动平台,无法实现信息的及时沟通和资源统一调配,会出现语言服务软件及应用重复设计与开发,发布多语言应急指南大同小异等情况,造成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

建立统一联动平台,在平台上集中发布应急语言服务各项需求,及时更新和分享已有成果,发布并实时更新官方应急语言语料库,可以使应急工作更为高效,事半功倍。应急语言服务团也可借鉴日本多语言应对协会模式,建立“一站式”信息查询系统,在日常汇总发布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有关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产品、方针政策等最新动态,在发生紧急事件时,及时提供应急指南,统一联动。

随着我国应急语言服务团的筹建,应急语言服务建设重要性愈发凸显,服务团可以基于国家应急语言能力在储备能力和服务能力方面的内在和外化,在运营机制、人才储备、联动方式、科技应用与创新等各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本文简要介绍了中美日三国语言服务团建设现状,通过对比分析美国、日本语言服务团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以期对我国应急语言服务团的建设和应急语言服务能力的综合提升提供参考。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